二氧化碳制冷在中國的現狀及前景分析
制冷劑替代一直是行業熱門的話題。
氟利昂由于對環境的不友好性,現正漸行漸遠;在工業制冷領域,氨制冷劑由于價格低廉、技術成熟而廣受青睞。但近年來,由于吉林、上海等地接連發生液氨事故,令行業中多了幾分惶恐。
那么,有沒有一種制冷劑既能滿足節能環保要求,又相對比較安全呢?雖然目前業界還沒有一個權威統一的意見,但是二氧化碳在業界的聲音卻愈來愈強。為此,記者專門邀請到丹佛斯工業制冷中國及亞太區應用經理黃志華先生,一起分享二氧化碳制冷在工業冷凍領域的國內外市場表現,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氧化碳制冷劑:安全、環保、無污染
據了解,早在1869年美國人就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制造了一臺制冰機,由此拉開了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工質的百年運用之路。在氟利昂等人工合成制冷工質還沒開發出來之前,二氧化碳雖然不是早期制冷劑的唯一選擇,但其在早期食品行業和民用建筑空調等領域占據了主要地位。然而,人工合成制冷劑出現后,二氧化碳則被迅速冷落而退守一角。
自蒙特利爾議定書簽訂來,關于CFCs和HCFCs替代物的廣泛研究一直沒有間斷。雖然目前新的替代工質已經開始商業化生產,但人們發現新的替代工質并不能滿足長期”替代物的要求,大部分新工質都有較高的溫室效應指數或者其它顯性及潛在缺陷。因此,天然工質的應用仍是人們的首要關注點,特別是對二氧化碳的有些應用。
據了解,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具有高密度、低粘度,流動損失小、傳熱效果良好等優點,并且通過對傳熱作用的強化,可以彌補其循環不高的缺點。同時二氧化碳的環境性表現優良、費用低易獲取、穩定性好、有利于減小制冷裝置體積。當然,采用二氧化碳為制冷劑也有相應的高要求,二氧化碳相對較高的臨界壓力和低的臨界溫度也給它做制冷劑帶來了許多難題。無論亞臨界循環還是跨臨界循環,二氧化碳制冷系統的運行壓力都將高于傳統的制冷空調系統,這必然會給系統及部件的設計帶來許多新的挑戰。
國外發展良好:二氧化碳制冷愈加成熟
二氧化碳制冷系統在發達國家有何表現?業內認為,其正被各發達國家普遍推廣,并作為未來發展方向來儲備,無論是設計,還是安全運營,趨于成熟態勢。
黃志華介紹道:1990年,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進行二氧化碳制冷的探索。2000年初,已有實際項目開始建設或者投入運營,那時候每完成一個二氧化碳制冷系統,定會引起廣泛關注,包括系統中使用的壓縮機、管路系統、閥件等。到了2006年,歐洲在工業制冷、超市冷凍以及其它領域皆有應用,工業制冷約在200—300數量級。自此以后,越來越多的系統已將二氧化碳系統中的各類元件推向了標準化配置。黃經理預計,二氧化碳的整體發展仍處于上升階段,在歐洲的工業制冷領域,大型二氧化碳系統已有500—600個系統在運營中。
此外,各國家都在積極進行相關標準與規范的起草,以推動該環保工質的快速發展和可持續應用。像英國等就制定了二氧化碳制冷系統的安全標準修訂,涉及制冷系統的壓力及安全法規要求。所有相關機構和人員,包括設計、業主、運營、安裝的所有人員都應對此安全標準高度重視。
- 相關文章:
- 留言列表: